导航: 首页教育培训案例说法

临床思维与医疗事故 -- 主观臆断

日期: 2009-02-04

    主观臆断是医疗事故的思维原因之一,在诊断病人时,只见局部,不看整体。对症状、体征的观察,过多注意表面现象,用自己狭隘的经验代替必要的临床观察思考。
    在临床中,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原则,即先常见病,后少见病,先器质性疾病,后功能性疾病,这是应当遵循的一般的诊断思维原则。但是,某些突出的症状和体征,常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,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,这是主观性形成的心理基础。
    案例 1
    某男性患者,近年来出现无规律性、无放射性的上腹痛,疼痛剧烈时有呕出蛔虫的病史,一次因上腹部疼痛4天而急诊入院。体温正常,右上腹隆起,可触及一包块,边界不清,质中度硬,压痛明显,无反跳痛,肝在肋缘下2~3cm,实验室检查:白细胞6.25×10.9/L,中性0.75,淋巴0.20,单核0.03,嗜酸性0.02。本例实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,但医生仅根据病人有呕吐出蛔虫的病史,便立即诊断“胆道蛔虫症”,而不顾过去反复发作上腹痛的病史及阳性体征。
    由此可见,在主观思维的影响下,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的病史也容易被医生忽略。
    案例 2
    患者女性,14岁。1970年1月口含约3cm长的电灯泡丝及灯泡锡片,因他人突然击其肩部而将口含物吸入,当时曾有阵咳、痰中带血,并有胸闷。2~3小时后咳嗽减轻,但仍时有咳嗽及胸痛。到某县就诊,经胸透,未发现金属异物。
     3个月后,因不规则发热、咳嗽、痰中带血及运动后有呼吸困难而去另一县医院就诊,诊断为“右下肺炎”。患者向医生诉说上述病史,却认为异物已从消化道排出,未作深究,仍按肺炎行抗炎治疗,并于症状好转后出院。
    此后,曾反复发热、咳嗽、咳痰,5年中发作过16次之多,先后到3个县级医院和2个市级医院诊治,8次作胸透,均诊断为“右下肺炎”。1975年7月16日因再次发热、咳嗽、痰中带血,且病情越发严重,呼吸困难,抗炎治疗无法控制而入院。经检查,身体明显消瘦,胸部呼吸运动不对称,语颤减弱,叩诊右肩胛线第8肋以下呈浊音,右下肺呼吸音消失,胸片纵隔右移,右肺相当于第9胸肋结节处显示约有9mm×3mm密度增高的不规则阴影,有约3cm长尾样金属丝,其尾端向上,头端位于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,右下肺叶萎缩,诊断为“右下肺支气管异物”。
    此误诊长达5年之久,患者曾将异物吸入史明确告诉医生,但医生却主观地认为异物已从消化道排出。5年中,因发热、咳嗽、咯痰反复发作16次之多,医生既不查反复感染的原因,又不进一步检查,作了8次胸透,竟没有一次想到透视显影欠佳而需要拍片,可见主观臆断也是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根源。
    案例 3
    男性,58岁。主诉:阴囊被他人踢伤后6小时,小腹疼痛。即往有左侧腹股沟疝史。检查:阴囊皮肤轻度瘀血,下腹部压痛。腹透及平片未见气液平面。根据病史及检查所见,可排除腹腔钝器损伤,故诊断为“阴囊挫伤”,给以杜冷丁肌注以止痛。次日上午,腹痛明显加重,下腹部尤为明显,有压痛、反跳痛及肌紧张,肠鸣音明显减弱,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。遂紧急手术。术中发现腹腔有脓性渗液。回肠中段有脓苔粘附,其系膜缘有一黄豆大裂口,予以缝合修补,放置引流。术后恢复良好。
    腹股沟斜疝内容物常为肠管,一旦阴囊损伤,可能造成肠破裂,还纳腹腔后可引起腹膜炎,对此,外科医生是知道的。凭经验,此例的经治医生在最初就诊时就已考虑到,故而给作了腹透并拍了X线片,目的为了排除是否有肠破裂,在认为可以排除肠破裂时才应用杜冷丁止痛,这并没有违反常规处理原则。但是,由于应用了杜冷丁,掩盖了症状,给进一步观察增加了困难。
    多数肠管破裂,腹腔内有游离气体存在,但是在小肠内气体较少的情况下,受伤早期肠管又处于痉挛收缩状态,继而出现腹膜炎,使肠管蠕动减弱、消失,或因肠内容物阻塞,或因肠麻痹,穿孔时可以较长时间不出现气体。而此例就属于这种情况,这一特殊性已超出了经治医生过去的经验。

 

预防保健:84712717 健康体检:64731921 医疗咨询:64750202 口腔咨询:84780581 行政办公:64707662 医疗投诉:64731921
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京ICP备05082545号